即沖茶包101:來源、種類、好處、沖泡技巧全攻略
- buybuypanda
- 1月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上一個貼文介紹了即溶咖啡,接下來就是關於茶包的貼文啦!
1) 茶包哪裡來?
茶包,又稱袋裝茶,它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據說其誕生是一場美麗的意外,原來美國茶商 Thomas Sullivan 在給顧客送樣品時把茶葉裝進小絲袋(成本比用小鐵罐裝茶葉更低);而一些顧客卻以為這款包裝就是用來直接泡茶的,而且一試愛上,Thomas 便順理成章地將茶包發展成商品,並改用成本更低、更適合浸泡的薄紗布袋。自此,茶包就成了深受消費者喜愛的品茶方式。後來隨著大規模生產,茶包也被不斷改良和創新。材質方面,先後出現了抗熱紙纖維茶包、棉紙茶包,什至有無數細孔的高滲透功能紙茶包,讓泡出來的茶更加「入味」。至於茶包的形態更是越來越好玩,從最初的扁平茶袋,到後來除了三角錐形,還有各種立體造型。

2) 與散裝茶葉相比,茶包/袋裝茶有什麼優缺點?
以味道而言,袋裝茶一般用上較多碎茶,一來縮短沖泡時間,二來成本較低,所以茶味比散裝茶葉較為溫和;而散裝茶葉一般使用整片或較大片的茶葉,而且沖泡過程中茶葉的擴展不受茶包空間所限,因此能泡出更精緻而豐富的風味,也能保留更高濃度的抗氧化劑。
雖然茶味或許不如散裝茶葉濃郁,但就方便性和速度而言,袋裝茶擁有絕對的優勢。畢竟沖泡散裝茶葉對流程和茶具(例如茶壺、過濾器)都十分講究,技術含量高;而袋裝茶則對忙碌的都市人十分友好,不管在家或在外,只需要杯子和熱水,就能隨時快速、輕鬆地享用,而且茶包一般都設計為一人份,不用擔心煮太多造成浪費。
3) 喝不同的茶有什麼不同好處?
在國際上,茶葉按製造過程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六類:

綠茶(Green Tea)
由於不經發酵處理,當中的成分如茶多酚、兒茶素和維他命損失較少;兒茶素是抗氧化劑,可降低血管內壞膽固醇的堆積,並有助中和自由基,因此常說綠茶對抗衰老、提升免疫力和減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幫助。 代表例子有龍井、抹茶、碧螺春等。
白茶(White Tea)
屬微發酵茶(發酵程度10-30%),製作方式是經過長時間萎凋,再烘菁、揉捻和烘乾;白茶滋味清淡,抗氧化物的含量也高。代表例子有白牡丹、壽眉等。
黄茶(Yellow Tea)
屬輕發酵茶,普及程度是六種茶類當中最低的;製作黄茶的「悶黃」工序會產生消化酶,故有說黄茶對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不錯的功效。代表例子有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青茶(Oolong Tea)
又稱烏龍茶,属半發酵茶,製造過程最繁複和耗時,風味揉合綠茶的清新和紅茶的微甘。雖然發酵過程使烏龍茶裡的兒茶素有一定流失,但其茶皂素及烏龍茶多酚分別有助抑制脂肪吸收和激活分解脂肪的解脂酵素,對去膩消食甚有幫助。代表例子有凍頂烏龍、鐵觀音等。
紅茶(Black Tea,對不叫 Red Tea)
屬全發酵茶(發酵程度80-90%),味道醇厚,可以是世界上最多人飲用、包容性最高的茶類(加奶、糖、花、果等);紅茶裡的黃茶素和茶紅素據說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降低壞膽固醇有幫助。伯爵、祁紅、大吉嶺、錫蘭、阿薩姆等都是比較為人熟知的紅茶。
店主私心推薦
黑茶(Dark Tea)
屬後發酵茶,在殺菁及揉捻後再經過「渥堆」的微生物發酵程序,茶性溫和,與紅茶一樣有降低膽固醇和維持血管健康的功效。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例子是普洱茶。
以上述基本茶類為原料, 又可加工製作成花茶、果茶和保健茶等其他茶飲。
店主熱情推介

4) 茶包/袋裝茶怎樣泡也有學問?
有的!首先是選購信譽良好的品牌,並且看看包裝有否標明材質,最好避開使用含塑膠成分,曾有報道指塑膠茶包在高溫加熱時可能會分解塑膠微粒。
然後是水溫,關於這個店主有看到幾個說法,有說因為塑膠材質耐熱的溫度約為 65-85℃,為免茶包過熱釋出塑化劑,建議用低於 85℃ 的熱水泡茶,如果只有開水,也儘量室溫放個幾分鐘才沖泡;另也有說不要用低於 70℃ 的熱水泡茶,不管什麼茶都會泡不出風味。
再來是沖泡時間,有研究人員曾以黑茶、綠茶及紅茶作嘗試,希望找出沖泡時間對抗氧化物水平的影響,結果發現大部分多酚會在首 5分鐘釋放,之後多酚會繼續增加,但同時苦味單寧也會釋放,影響茶味。加上茶包一般會用上碎茶,所以沖泡時間建議以 3-5分鐘為限。
最後是沖泡次數,曾有日本貼文熱烈討論茶包應該泡幾次,引來報導詢問兩家茶包大牌立頓(Lipton)和川寧茶(Twinings),兩家都推薦只泡一次,不過這也算是種個人喜好啦。
5) 總結
茶包為大眾提供了方便而豐富的方式去品茶,希望以上分享能讓你更它的流行、風味和沖泡技巧,讓你泡出最適合你的茶,品味生活中放鬆的幸福時刻。
參考資料: